高風險的獨生子女家庭

  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,把各個年齡段的死亡概率累計起來計算,至少有8-9%的獨生子女會在55歲前非正常死亡。

 


  從這張表上看,至少有一大半的“失子事件”發(fā)生在喪失生育能力之后,也就是說,5%的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,將老無所依。

 

  簡單歸納,“要不要生二胎”可以簡化為兩個問題:

 

  從子女的利益出發(fā),有兄弟姐妹相對于獨生子女,是利大于弊,還是弊大于利?

 

  從父母自己的利益出發(fā),生二胎是利大于弊,還是弊大于利?


  先分析第一個問題吧。
 


 

  為了眼前的利益,無視未來的風險
 

  從子女的利益出發(fā)考慮,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相對于獨生子女而言,最大損失是生活質(zhì)量,特別是教育質(zhì)量下降。
 

  之前,大家討論得比較多的“獨生子女性格缺陷問題”,其實并沒有太多研究能證實這一點,但多子女家庭生活質(zhì)量的下降,肯定是現(xiàn)實的問題。
 

  特別是教育,錢不能堆出人才,但重金培養(yǎng)之下,成才的概率肯定會大大上升,這是獨生子女最大的好處。
 

  講完了收益,也要分析風險,獨生子女本人面臨的最大風險,是在成年之后,喪失了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能力。
 

  下圖出自南開大學人口與發(fā)展研究所原新教授的一篇論文,文章統(tǒng)計了一千多戶家庭父母與子女居住的情況:
 


 

  可以看出,獨生子女與父母居住的比例,要遠高于非獨生子女,如果考慮到不住在一起但在同一個城市的情況,這個比例會更高。

 

  這個數(shù)據(jù)非常好理解:獨生子女長大后有更大的撫養(yǎng)壓力,即使父母有自己的經(jīng)濟來源,也不可能像非獨生子女一樣,自由選擇地自己生活方式。

 

  特別是那些生活在縣級以下城鎮(zhèn)的獨生子女,為了陪伴父母,就要喪失大城市的發(fā)展機會;如果讓父母到大城市跟自己一起住,又加重了自己的經(jīng)濟負擔。

 

  這個利弊比較就很清楚了:獨生子女獲得了一些小時候的高質(zhì)量教育,卻犧牲了長大后自由發(fā)展的機會;有兄弟姐妹者則相反,犧牲了一些小時候的高質(zhì)量教育,獲得了成年后自由發(fā)展的機會。

 

如果從父母自己的利益出發(fā),生二胎是利大于弊,還是弊大于利呢?
 


  老年人不是現(xiàn)在的自己再加上三十歲
 

  在生二胎這件事上,很多人常犯的一個錯誤是:只把孩子當成孩子,沒有意識到他們也有長大的那一天。
 

  而在從自身利益考慮要不要生二胎的時候,人們也會犯相同的錯誤:認為年邁后的自己,只不過是現(xiàn)在的自己,再加上三十歲。


  在很多人設想中,只要現(xiàn)在賺夠了錢,老了后根本不需要子女,老倆口周游四海,重返青春。
 

  事實上,進入中老年之后,迎接他們的第一件事,卻是疾病纏身,人一過45歲,各種重癥的發(fā)病率都會急劇上升。


  可以看出,獨生子女與父母居住的比例,要遠高于非獨生子女,如果考慮到不住在一起但在同一個城市的情況,這個比例會更高。

 

  這個數(shù)據(jù)非常好理解:獨生子女長大后有更大的撫養(yǎng)壓力,即使父母有自己的經(jīng)濟來源,也不可能像非獨生子女一樣,自由選擇地自己生活方式。

 

  特別是那些生活在縣級以下城鎮(zhèn)的獨生子女,為了陪伴父母,就要喪失大城市的發(fā)展機會;如果讓父母到大城市跟自己一起住,又加重了自己的經(jīng)濟負擔。

 

  這個利弊比較就很清楚了:獨生子女獲得了一些小時候的高質(zhì)量教育,卻犧牲了長大后自由發(fā)展的機會;有兄弟姐妹者則相反,犧牲了一些小時候的高質(zhì)量教育,獲得了成年后自由發(fā)展的機會。

 

  如果從父母自己的利益出發(fā),生二胎是利大于弊,還是弊大于利呢?
 


 

  很多人現(xiàn)在覺得既要工作又要養(yǎng)二個孩子,實在是太累了,但如果經(jīng)歷老年時的病痛纏身,連走幾步路都很艱難的時候,你恐怕會覺得,年輕時再苦再累又算得了什么呢?

 

  年輕人之所以覺得只要有錢,大不了住養(yǎng)老院,不用麻煩孩子,是因為不理解老年心理。

 

  年輕人無法理解的很多老人的舉動,都可以從這一點去理解。

 

  老年人容易被賣保健品的騙,不是他們傻,而是保健品營銷者利用了這種老年心理。一位一年時間購買了十萬多元保健品的寡居老人說:“講師跪在地上磕著頭,邊磕邊叫爸媽,感動得落淚,我能不掏錢嗎?”


  我們年輕時設想的“老了后就周游四海”的愿望,等我們真正老了,卻變得一點都不重要,而我們年輕時不那么重視的家庭、親人,卻成為此時最大的羈絆。